“短劇是典型的C2M模式: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搜集、整合,然后將這些信息發送給制造者,生成訂單。”
文 /巴九靈(微信公眾號:吳曉波頻道)
對電影人來說,2024年算是開了個“熱辣滾燙”的好頭。截至2月25日,春節檔排名前四的幾部電影票房累計突破100億。
這一佳績也在意料之中,春節假期8天里,盡管發生了不少電影退檔事件,但我們還是收獲了史上最好的一次春節檔,累計票房突破80億。
然而,正當我們還在感嘆春節檔的強勢時,另一組數據的出現,或多或少讓喜笑顏開的電影市場,有了一些危機感。
據公眾號“新腕兒”從多個平臺方數據綜合并分析后,預估今年春節檔短劇總消耗約為8億元。
數據很快以不同的理解方式,被傳送到了人們眼前:“春節期間短劇的總票房預估8億,已經達到春節檔電影票房的10%”。隨后,各種市場預測也被同步挖出。
其中,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研報,2024年國內短劇規模預估將超過504.4億元,艾媒咨詢的數字更大膽,它認為到2027年,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到1006.8億元,近四年復合增速達28.1%。
作為對比,2023年我國電影總票房為549.15億元。
這下事情大條了,曾經不起眼又下沉的短劇大有在文娛產業占領山頭之勢。
不過,這既是對短劇行業的美好期許,也是一定的誤讀。細看我們會發現,在短劇春節檔8億前的原始參數名為“消耗量”,而不是“票房”。
那么,為什么兩個完全不同的名詞會被等同于一回事?
這就要從一個公式開始說起。事實上,一旦搞明白了這個公式,我們也就搞清楚了短劇的商業模式,進而可以更加直觀地將它與傳統的影視產業進行對比。
形似而已:8億消耗量與80億票房
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人們買票看電影,從而形成票房;而人們充值看短劇,從而形成充值量。
因此理論上,短劇的充值量等同于票房。
然而,實際操作中,電影可以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和媒體報道來吸引人進電影院買票,隨后人們通過電影內容的好壞進行口碑宣傳,誘發其他人進場。
但短劇“上映”在小程序,傳播于各大社交平臺。由于小程序沒有自然流量,要想劇集獲得曝光,吸引更多人看到并最后實現充值,需要做的功課是:“投流”。
具體而言,一家短劇公司的運營同學,會將劇集中很燃的爆點剪輯好(類似電影宣發用的預告片),在各大平臺上進行信息流廣告投放。
平臺上的觀眾點擊鏈接后跳轉到小程序,一般會先獲得免費看10集嘗鮮的機會,如果不過癮想繼續看的,可以付費解鎖后續劇情,如果觀眾覺得以后還想看,有些小程序還會引導用戶購買小程序的包年會員。
圖源:財經網
在這個過程中,運營同學為投流花掉的錢,就是消耗量。因此短劇春節期間消耗量為8億元,實際上是一個“推廣成本”的概念。
但為什么“成本”可以搖身一變,成為“收益”的代名詞呢?
奧秘就在ROI。
所謂ROI即投資回報率,公式的右邊是投資所得收益于所付出成本的比值。它原本是一個金融學概念,這些年成了電商運營、短視頻平臺運營的常用指標。
在短劇的投流模式中,當ROI>1的時候,就代表用戶在“試用后”充值短劇的錢大于等于投出去的錢(消耗量)。
換言之,如果一部短劇8天內的消耗量是8億元,與此同時它的ROI又是大于1的話,那么這部短劇的實際充值量或者說票房,大概率是大于8億元的。
因此,如果短劇行業的ROI大于1的,那么春節檔短劇的“票房”或遠不止8億元,反之則小于8億元。
事實上,短劇ROI能大于1的情況可遇而不可求,短劇所投流的平臺往往會收取一定的“通道費”,由此抬高了短劇的投放成本。
例如,2023年8月之前,一個常用平臺只收取基礎手續費(0%—1%),短劇盈利的ROI需控制在1.05—1.15,在8月后,平臺出臺了針對短劇小程序的新政策,收費漲至5%,于是,一部短劇的合格ROI便被推高到了1.2。
行業普遍的數據是,算上通道費,投流ROI保底線在1.18—1.2,高于這個數字,單劇就能盈利,投流就可以持續。可一旦ROI小于1.1,資方就會放棄繼續投流,這意味著這部劇生命的“結束”。
綜上所述,根據這個模式的底線,用短劇消耗量等同于“票房收入”存在一定的合理性,畢竟,只有當充值費用/消耗量必須大于1時,這門生意才能繼續運行下去。
ROI第一:短劇是典型的流量生意
在這樣的模式下,很長時間一個行業共識是,小程序短劇是一門流量生意而非內容生意,與傳統影視劇有根本的不同。
一般影、視、綜的宣傳受到項目上線或更新時間的影響,而小程序短劇沒有所謂的窗口期,絕大部分短劇的核心生命周期只有半個月。
原因很簡單,ROI第一。
內容創作來看,短劇一集的時長在1—3分鐘之間,一部劇100集左右,總制作費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;劇本創作一般不超過半個月,可能也就10天。
編劇具體的工作,就是給故事架起一個框架,將所謂的爽點像穿珠子一樣一個個串起來,然后再分裝到各集里面,制作完成后,通過小程序平臺上線。
在短劇劇情大框架“流水線化”的情況下,各出品方的重心都在投流上。所有的工作,似乎都圍繞ROI展開。
由于生命周期受限于ROI的效果,因此小程序短劇很難實現用戶積淀,最終導致短劇的推廣更加依賴于投流運作。
對出品方而言,投流還有個很大的妙處,也是傳統影視宣發不能比擬的——投流的費用可以連續周轉。
具體而言,當初期一個投放計劃帶著預算跑出去后,過不了多久就能看到觀眾的付費反饋,資金能迅速回籠,而回籠的資金也可直接被用于再次投流。
有業內人士透露:“比較好的情況是,當天投流的錢當天極有可能實現回本。”
所以,資方一般只需準備好小程序短劇上線后首次投流的費用,之后就可以用觀眾的充值費用進行二次投流,以此循環,用幾千萬撬動過億的充值。
優秀的投流,甚至不需要平臺或者投資方不斷地注入資金,綜合下來,自投放的廣告費用約占充值流水的83%—85%。
業內人士還介紹說:“有些從傳統影視轉戰過來的人起初也不理解,明明觀眾付費達到了幾千萬甚至過億,但利潤只有幾百萬。因為收回來的錢再次用于復投。否則最后雪球滾下來,達不到預期的充值量。”
初到賭場的朋友,往往最愛老虎機,它的魅力在于以小博大,只要投入零錢硬幣,然后拉一下拉把,常會有意外收獲,運氣好的話,可以賺到百倍、千倍的回報。
以投流為第一優先級的短劇就成了業內人士心中的“老虎機”。
內容變革:按下那個“老虎機”的拉把
實際上,在這樣的模式下,第一個遭受到短劇沖擊的,還不是傳統的電影產業,而是同在網線上拼命想辦法“抓人眼球”的線上影視劇。
線上影視劇的商業模式,本質還是To B——要么打包賣給平臺,要么和平臺分賬。
比如橫屏劇,往往不是通過內容盈利,而是通過平臺補貼。分賬因素除了觀看時長,更多的是受平臺整個季度的預算決定。這樣一來,每部劇都在零和博弈,上限有限,且成本高、周期長,內容生產速度跟不上用戶偏好改變的速度,變現效率低。
至于長劇和電影,制作更重,風險也高。
而短劇,是標準的TO C模式,甚至是典型的C2M模式——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搜集、整合,從中分析出消費者的需求狀況,然后將這些信息發送給制造者,生成訂單。
由于生產成本低、周期短,短劇可以實現以銷定產,通過下游投流數據及時反饋至上游生產環節,比如提升劇情、演員、服化道,從而提高內容變現效率。
短劇拍攝圖源:澎湃新聞
不光是短劇,如今人們都在超級平臺上“殺時間”,而伴隨著這一現象而來的,就是C2M模式對內容供給的巨大變革:
◎ 游戲的載體從PC電腦、網頁到了APP和小程序,產品先后出現了端游、頁游、小程序游。
◎ 視頻的載體從電影院、電視機、電腦、手機App進入了小程序,于是有了短劇。
◎ 音樂的載體從實體專輯、數字音樂再到短視頻,分別對應著一張專輯10首作品、單曲EP和15秒高潮副歌。
在日活幾億的“老虎機模式”下,內容都要像硬幣那樣“短或小”。這符合全球內容消費從整塊時間轉向碎片化的趨勢。
載體越輕,入口越多、觸達范圍越廣、訪問便利性越高、消費反饋搜集越快、產品迭代越快,變現效率高。
以音樂為例,如今很多歌曲的生產模式都是先批量生產“15秒副歌”,投遞到平臺,然后根據流量情況算ROI,再把數據好的反過去做成一首完整的4分鐘歌曲。
盡管在相關領域出現的變革正在發生,但似乎也逃不過一個定律——二八法則。
還在爆發期的短劇已經呈現出了明顯的馬太效應,只有20%能盈利;而音樂的分化更加嚴重,每年平臺上線數百萬首新歌,能出圈的寥寥無幾。
二八法則:越熱越卷越好
在初期,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短劇就是快消品,它不需要多好的演技,也不需要多大的營養,只要能夠提供即時的情緒價值,就能夠留住觀眾、產生消費、暴力吸金。
而很多觀眾也表示,短劇門檻較低,追劇也確實不用帶腦子,一小時一部,就圖個爽。
看劇的用戶群體,多為下沉市場收入偏低或者掙錢更辛苦的人群,他們在空閑時有一定的購買力,因此大部分的劇本,都致力于為目標觀眾量身定做一個狗血至極的黃粱一夢。典型的就是贅婿逆襲、豪門倫理、霸總初戀。
比如今年春節最火的《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》,拍攝耗時僅用10天,后期投入約8萬元,上線當日充值超2000萬。
它講述的是女主穿越到80年代,成為錯抱的養女、嫁給養豬大戶,并成為了兩個孩子的后媽。整體而言,內容土味、狗血,卻充滿爽點,讓觀眾欲罷不能。
劇火了后,媒體挖出了其背后的出品方——“話題女王”咪蒙,這一挖掘的信號意義明顯,代表在短劇這個看似粗制濫造的領域,早有“專業團隊”介入。
圖源:小紅書
正如一位網友形容的那樣:“模式換來換去,但賺錢的還是那批人。”
短劇行業也確實迎來了迭代與升級。
一方面,是盈利模式的拓展。
當前,短劇投放客戶已經覆蓋電商平臺、美妝護膚、母嬰、食品、洗護等多個行業,并探索出場景包植入、品牌定制、明星創意等植入合作方式,如今,短劇營銷正在成為品牌們關注和真金白銀投入的新賽道。
另一方面,隨著短劇模式的出圈,各大平臺對于短劇的扶持和競爭也會愈演愈烈。
典型的現象,就是短劇內部出現了分化。
如今的短劇,已不僅僅只是小程序短劇,也有了精品短劇。后者一集的成本在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不等,時長在20分鐘左右,大部分被投放于愛奇藝、騰訊視頻等平臺,用于吸引用戶前來。
有了熱錢的涌入,更加專業的團隊與人才,乃至流量明星可能也會下場,這些因素都在試圖打破短劇“沒有入口”“看完就走”“無法出圈”的舊貌。
目前,短劇96%的流量都在小程序里,“內容找人”可以觸達觀劇目的性不強的短視頻用戶——他們多而分散。而一旦“精品化”與“品牌化”趨勢出現,流量可能就會跑出小程序,從而催生出一些主打海量庫存和用戶粘性的APP平臺崛起。
以春節檔的數據出圈為突破,短劇行業的熱鬧,可能只是剛剛開了個頭。